《原子習慣》今年再度霸榜暢銷排行榜,顯示許多人亟欲突破現況。今年即將結束,回顧年初,不知道許下的願望有沒有達成?沒有的話,那麼《原子習慣》提的三大重點,可以作為新年新希望達標的參考:
身分認同的重要性
身分認同的重要性–我是誰,所以做什麼事 作者書中提到,改變的發生有三個層次,分別是改變結果、改變過程跟改變身分認同。結果關乎得到什麼,過程關乎做了什麼,身分認同關乎相信什麼,通常我們都以「改變結果」為主,然後接著改變過程,問題在於,要改變結果,有時候是需要很長的過程,如果沒先改變身分認同,那麼就很難支持下去,導致失敗。
書中舉了戒菸的例子,兩個拒絕香菸的人,有人遞香菸時,一個人回應「不用了,謝謝,我在戒菸」,另一個人回應「不用了,謝謝,我不抽菸」,無形間透露一個是不抽菸的人,一個還在跟抽菸奮鬥中。
相對的,如果先設定減重7公斤,那麼減重過程一定很辛苦,因為減重7公斤的成果不會馬上顯現出來,只要中間有所停滯就很容易放棄,但如果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個「健康飲食的運動者」,那麼自己的所做所為就會大部分符合這個方向,減重7公斤這個結果就會比較容易達成。
用具體的行動計劃,讓好習慣容易執行
《原子習慣》的主軸是「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」,我們人一天的生活由無數的小行為構築而成,且大腦又偏向耗能最少的方式,所以只要形成固定模式,就不容易改變。在提示方面,要用具體的行動計畫,取代激勵式的宣示,並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在做的事綁在一起,所以與其說「每天要運動」,倒不如讓自己「在脫掉上班的鞋子後,立刻換上運動服出門」;如果要養成看書習慣,可以在枕頭旁放一本書,睡前整理床鋪後,看枕頭旁的那本書。讓提示顯而易見,而不是讓習慣牽著鼻子走。
在習慣養成方面,重點在於頻率而非時間,不在於幾天養成,而在於做多少次能養成。另方面,要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意願也能執行,讓行動輕而易舉不是指做容易的事,而是要盡可能讓「做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」變得比較不費力。
書中有分享兩分鐘法則,很簡單,只做兩分鐘就好,在覺得費力前停止也沒關係。覺得跑步很麻煩?沒關係,至少出門,跑兩分鐘就停也沒關係,用兩分鐘法則讓自己維持習慣,一旦開始了,通常會超過兩分鐘。
讓每個好的小習慣,構築好生活
帶來立即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,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禁止。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是成功的感受,這樣的感受會讓自己知道習慣有所回報,努力是值得的。不過這個短期獎勵必須要能強化身分認同,不能有所牴觸,比如決定不吃外食,那麼每跳過一次外食,就可以把存一筆小錢到「旅遊帳戶」作為之後的旅遊基金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一開始提到英國自行車隊,超過100年沒有在環法自行車賽奪冠過,在換了教練後,慢慢從自行車車墊、自行車衣是否舒適等小細節做起,最後甚至是測試不同的按摩油,看哪種能讓肌肉恢復最快等看似跟騎自行車無關的事,最後在北京奧運、環法自行車賽等賽事奪冠。所以,不要輕忽每個小細節跟決定,這些累積起來會造最後的結果有非常大的差距,每天差一點,每週差一點,放大到每個月、每年就差很多。
看完《原子習慣》,你覺得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習慣,能帶來長久深遠影響的嗎?
1 comment
[…] 快速了解《原子習慣》請點這篇書摘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