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天,你發明了比微軟作業系統還好10倍的東西,代表你會成功嗎?不會。
因為有好的產品並不代表一定會成功,在商業世界裡,還有其它的交錯因素影響成敗,例如「富者恆富」的定律,由於作業系統牽涉到用戶、軟體開發等因素,因此即使這個作業系統再好,要從零開始打敗微軟的作業系統幾乎是不可能。
《商業洞察力》這本書,就是要我們透過表象,看清楚系統中的要素還有連結關係,讓我們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。
用「因果鏈、增強迴路、調節迴路和遲滯效應」建立模組
作者提到,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,不還原就看不到本來面目,並將系統解構成「變量、因果鏈、增強迴路、調節迴路和遲滯效應」這5個交互影響的模組,從點到線,再到面,避免單向思考。
- 因果鏈:變量之間,增強或減弱的連結關係。只有知道因。才知道果是怎麼來的。看似簡單,卻可能會因為遺漏中間項、迷信相關性,還有顛倒因果鏈得出錯誤的結果。所以書中提到只看結果是低級的管理做法。
- 增強迴路:增強原因、強化結果,結果又反過來強化原因,形成高速成長的飛輪。
- 調節迴路:你的計劃是騰飛,世界的計畫是讓它回歸平衡。凡有增強迴路,必有調節迴路。在增強迴路持續成長後,調節迴路會回彈平衡。
- 遲滯效應:因與果之間的時間差,亦即你付出的努力,不一定會馬上收效,可能會產生長鞭效應。
從系統解決模組問題
在建立好系統模型後,並不代表萬無一失。想解決問題,一樣要從系統上根本解決,劉潤提到,所有的難題,最終都是模型導致的難題;真正的解決,最後都是改變模型的解決。
五種場景與解方如下:
1、過去有效、現在無效:還原大前提。
過去有效、現在無效,可能是系統中隱藏的大前提消失了,不論是時間、空間或是技術,只要置換一項,就可能導致結果改變。比如以前送花給女友她很開心,但結婚後罵你浪費。
2、產生約束:突圍邊界牆。
有時候問題不出在努力不夠,而是系統的邊界出現剛性約束,因而產生極限,包含市場規模、資源限制、法規政策、技術限制,當遇到這四個剛性約束,當無法衝破這道牆時,或許可以思考繞過它。例如現在大家提到雀巢都是想到咖啡,不過其實當初雀巢是以奶粉起家。
3、應對風險:安裝緩衝器。
有了緩衝器,才能在狀況發生時,作為風險調節。例如建造水庫,那麼當遇到旱災時,便有庫儲水量可以因應旱災發生。
4、停滯問題:跨越臨界點。
臨界點有四種類型:質變點、引爆點、滅絕點、失速點。會產生「一直挺好的,怎突然變了、停滯了?」的錯覺,這是因為臨界點導致系統中結構模組發生切換。例如,兩間互聯網公司拼命燒錢搶客戶,當燒錢驅動增強迴路碰上了總體用戶規模的剛性約束,此時兩間公司比的是誰先達到足夠多的臨界點,當A公司搶到夠多的用戶時,B用戶發現B公司價值低,自然就轉換到A公司。
5、找到根本解:普通人改變結果、優秀的人改變原因、頂尖高手改變模型。
改變模型,就是改變系統中結構模組之間的關係,讓結果自己發生,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解。
洞察九模組避免死局
書中提到九個系統動力學中的基礎模型:
- 公地悲劇基模:如果雙方的收益都是建立在搶奪有限的公共資源上,就會導致雙方受益最終都降為零的悲劇。
- 成長上限基模:如果快速增長觸發了一個抑制增長的調節迴路,增長就會減緩,停頓,甚至出現下滑。
- 成長與投資不足基模:如果快速增長導致研發、生產、投資等能力被忽視,就會進一步增強減緩、停頓、下滑的態勢,甚至導致衰敗。
- 捨本逐末基模:如果採取治標的方案解決問題,就會離治本的方案越來越遠。
- 飲鴆止渴基模:如果採取一個帶有嚴重副作用的方案解決問題,就會出現情況越來越惡化的結果。
- 意外之敵基模:如果我們的行為誤傷到盟友,就會導致雙方對抗,然後兩敗俱傷。
- 富者愈富基模:如果雙方在一個有限資源的系統中啟動了增強迴路,就會導致富者愈富、窮者愈窮。
- 惡性競爭基模:如果雙方都以超過對手為目標,就會把競爭推到誰都不想看到的激烈程度。
- 目標侵蝕基模:如果通過降低目標來完成難以實現的目標,就會導致目標愈來愈低,得過且過。
沃爾斯滕霍爾姆將這九個基礎模型,凝煉成四個模組,也因此獲得2004年國際系統動力學的最高獎—福瑞斯特獎。這四個模組分別是:
- 受阻模組(包含公地悲劇、成長上限、成長與投資不足基模):如果期待中的增強迴路,遭遇意外的調節迴路,就會增長受阻。
- 失控模組(包含捨本逐末、飲鴆止渴、意外之敵基模):如果期待中的調節迴路,遭遇意外的增強迴路,就會情況失控。
- 通吃模組(富者愈富基模):如果期待中的增強迴路,遭遇意外的增強迴路,就會贏家通吃。
- 鎖死模組(包含惡性競爭、目標侵蝕基模):如果期待中的調節迴路,遭遇意外的調節迴路,就會形成零和賽局。當目標過於含糊,就容易給自己留下侵蝕的機會。
練習洞察力的心法與做法
洞察力,是一種愈練習就愈強大的能力。
那麼,要如何練習洞察力呢?劉潤在書中提供了三種心法:
- 建立公式思維,破除點狀思維:從上帝手中「偷」地圖,將商業脈絡拆解為公式
- 建立層次思維,破除局部思維:用「整體大於局部之和」的思維方式,洞察疊加的系統模組。
例如當討論公司是否興衰原因,能從時代、戰略、治理、管理,那就能理解,柯達公司管理再怎好,也敵不過數位相機興起的事實。 - 建立演化思維,動態看問題:觀察事情在時間軸上的變化,因為某個階段的「蜜糖」,可能是另一階段的「砒霜」。
有了心法後,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加入三種做法:
- 儲備模型:儲備模型,讓自己能用已被驗證可行的模型分析問題,例如賣東西時,如果有「通路行銷漏斗模型」的話,便能從流量、轉換率、客單價、回購率等層面精進。
- 不斷追問:持續循因果鏈追問,以找出最後原因,磨練自己洞察力。哈佛大學行銷學教授西奧多.李維特曾說「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/4英吋的鑽孔機,而是想要一個1/4孔洞。」
- 多打比方:能打比方,代表已同時理解兩件事的本質,需要具備建立新模型和儲備舊模型的能力,也是訓練洞察力最有效率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