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寫作,對自己絕對有幫助」
這句話,沒有人會否認。那為什麼寫作的人還是不多呢?因為寫作其實包含了前期的輸入,不論是閱讀或是對生活的觀察而得到的觀點或想法,再到輸出寫作,每個階段都必須要花時間、耗費腦力,倒不如舒服滑個手機,甚至在下定決心要寫作後,又怕自己寫不好,或是被別人笑。
總之,在寫作路上要打退堂鼓,實在是不缺理由。
如何寫作:開始寫與持續寫
對於無法堅持寫作,波蘭裔的英國作家約瑟夫。康拉德說:「寫作只有兩件難事:開始寫,不停手。」《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》作者陳立飛認為,很多人無法堅持寫作,原因不外乎控制不住自己、完美主義與缺乏回饋和激勵。簡而言之,就是沒辦法開始,或是無法持續。
因此,應該創造一個干擾最低的環境,讓自己可以全力投入,可以從環境著手,讓書桌簡潔、手機開飛航;或是每天固定時間(起床時)、固定時長(30分鐘,先不管寫什麼內容)。最後,設計進度條,製造回饋(如粉絲、留言突破多少,就可以吃大餐慶祝)。
「傾聽思維」獲取注意力
幾乎每本寫作的書,都會提到要以用戶為導向寫作,《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》從手機閱讀、用戶思維、閱讀訴求與閱讀情境等面向分析,在步調緊湊、手機當道的時代,太多事物足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,所以寫作必須具備「傾聽思維」,從用戶角度出發,文章必須精煉,不造成讀者閱讀負擔,並多給刺激點,作者稱之為「注意力寫作」。
此外,寫作還必須具備「產品思維」,思考文章是否有利於打造自己品牌?想要達到何種傳播效果?可以用「系列文」提升專業度,並用獨家視角提升辨識度。
觀點中庸等於平庸
作者在書中不同篇章都強調,文章必須要有個人特色與獨特觀點,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,但也用不著為此迎合市場。
一個觀點有不同聲音很正常,觀點越鮮明,讀者反應越兩極。或許說得不是全對,但不能沒立場,觀點中庸,等於平庸。從正向觀點可主打去除矛盾,反向觀點引爆矛盾,通常逆向爆款點更容易激發情緒。
O「酒香也怕巷子深」X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
過去有句話叫「酒香不怕巷子深」,但現在可以引起注意的「酒」太多了,所以要改成「酒香也怕巷子深」。其實我們可以反思這個轉變,即使自信文章內容很好,那何不再多花一些時間雕琢標題,讓更多人願意看內文,「從巷口就聞到酒香」呢?
「標題決定打開率,內文決定轉發率」,內文固然重要,標題更是讓人決定要不要看關鍵:
#標題:要讓人感覺「與我有關」
標題:引發共鳴、製造懸念、引起爭議、顛覆認知。這四個重點的共同點在於是大多數人熟悉的事物,讓讀者感到「與我有關」。
如何培養「標題感」:觀察、分析;模仿、套用;重視市場回饋。
#內文:代入感製造熟悉、反向鋪陳給驚喜
行文節奏:講故事不是講道理,人會懷疑理論,但很少苛責故事。設懸念、給代入、反向鋪陳、反轉預期。
提升文采:語言口語化、簡單化。多用動詞、名詞,少用形容詞;善於抓細節;使用比喻;把抽象概念具體化。
萬能框架
作者在書中分享一個寫作的「萬能框架」,供不知道如何下筆的人參考:
1、開頭:立畫面、有代入、表情緒、做鋪陳
2、亮觀點
3、說現象
4、做分析:分析場景,引出自己觀點;激發讀者共鳴
5、下結論:最好有金句;提升層次
後見
《寫作,是最好的自我投資》是一本評價兩極的書,有的人覺得這本有點空洞,但我覺得作者正是用他對「寫作」的看法在寫這本書:簡潔、口語化。當然,寫作有很多面向,這本所分享的框架與寫作心法,比較偏向社群、廣告文案類型,如果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寫作技巧,我覺得這本書非常不錯。
這本跟最近讀有關寫作的書,最大不同點在於,不斷強調要有要個人的論點。如果要把寫作內容擬人化的話,那我會說,寧願當一個願意隨時在你身邊聽你傾聽心事,有特色的壞人,也不要當一個「眾人好」的濫好人,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,培養對事物的看法,自然而然會更加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