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個人,每天發行電子報,持續 13 年;每天更新 Facebook,持續 8 年;每天更新 YouTube,持續 5 年;每天寫作 3 小時以上,持續 11 年;每年平均出版 2~3 本書,連續 9年。
那麼,你應該會認為這個人是工作狂,每天勤奮不懈甚至熬夜產出吧?
但是偏偏這個人,每天晚上 6 點後不工作;每個月會看 10 部以上的電影;每個月看 20 本以上的書;每星期上健身房 4 到 5 次;每個月 10 場以上的聚餐;每年出國旅行 30 天以上。
是不是跟我們想像中的努力有點不同?
這個人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,他在著作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分享如何高產以及輸出的方法,包含輸出的基本法則、以科學為根據基礎的表達術、激發極限能力的書寫方法、成效遠勝過他人的行動力、提升輸出力的7大訓練等內容。
這本書在許多篇章不約而同提到輸出的概念,西恩把作者在不同篇章提到的輸出概念與分法重新整理,彙整成重點。
輸出的重要性、比例與做法
能交出成果的人,都很重視輸出
講到「聽說讀寫」,通常我們會想到英文的聽說讀寫。不過作者賦予「聽說讀寫」一個新的概念,把「聽跟讀」視為輸入,「說跟寫」視為輸出,而大多數的人都是輸入遠過於輸出,這樣會讓輸入的效果打很大的折扣。
舉個例子,有個人看了十本書(輸入),但都沒有想法(輸出),跟有個人雖然只看了三本,卻都能說出書中的重點,並且加以運用,那麼很顯然的,只看三本書的效果也能遠勝於看十本書。
之所以要輸出的最大原因,在於可以檢視輸出的結果,藉由細部調整、反省、探討原因與修正方向等作法,審視自己在輸入中獲得多少成果,如果沒有輸出,很多時候就會落入「好像收穫滿滿,卻說不出所以然」的狀況。
以寫讀書心得來說的話,作者分享「Before、發現、To-do」的架構,在閱讀前先對自己提問想從中學習什麼,並紀錄「在讀這本書前,我…」,在讀的過程中紀錄「發現了…」,最後寫下「TO DO(該做的事)」,透過這樣的方式,更能提升學習效果。
更深層的意義的是,(在輸入時)有了「發現」,知道「TO DO(該做的事)」,並列出清單後(輸出),還要採取行動,才能從自我滿足,轉換成自我成長。
輸出的比例
關於輸入與輸出的比例,作者認為要達到3:7。如果一開始做不到也沒關係,作者提到可以在每次看完電影、書 或是與人對談後,把自己的感想發布在社群,先不用求長,短文也沒關係;或者是用說的方式,跟別人分享,藉以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,並培養輸出的習慣。
作者也分享,在寫稿時都先以「30分為目標」,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先全部寫完,之後可以再花時間改稿、琢磨,把作品提升到100分,但如果是一開始就以100分為目標,那麼寫作過程就會花很多時間,進而壓縮到改稿的時間,反而降低寫稿的品質。
西恩認為,這個方式還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可以降低一開始寫作的壓力,如果一開始就先以達100分的標準寫作,很容易在過程中遭遇困難而放棄,以「30分為目標」的話,自然比較容易先產出作品。
人生關係建立的思考以及如何發揮閒聊的效益
這本書除了提到許多輸出的方法外,還有一些作者的人生觀點值得參考。
在建立關係方面,就心理學跟社會學來說,要同時跟15位以上包括親友、傾訴對象等建立緊密關係,是不可能的事。作者認為,親友與傾訴對象至多五人,再往外擴及的話,至多跟有深度連結的15人建立緊密關係即可,用自己的寶貴時間遷就關係淡薄的人,只是在浪費時間。
在閒聊方面,心理學上的「單純曝光效應」顯示,比起閒聊內容,閒聊次數才是引起好感的重要關鍵。美國心理學家扎瓊克拿十張人物照片給受試者看,每張顯示的次數分別為一次、兩次、五次、十次、二十五次不等,再請受試者為照片好感度評分,結果發現受試者對看過越多次的人物照片越有好感。所以與其每個月與家人出遊一次,不如每天花五分鐘跟家人聊天,關係會更緊密。
人生的優先順序與拒絕公式
你的人生優先順序是什麼?工作、家庭、健康還是金錢?
人生經常要面對許多選擇,很多時候順應了對方卻是苦了自己,想要聰明婉拒對方,要先清楚自己的人生優先順序。比如如果確定家庭大於加班,那就必須遵守原則,在拒絕時必須毫不猶豫,堅定立場,並且不依情況改變標準,才不會為自己帶來麻煩。
拒絕時,可以用「道歉(感謝)+理由+拒絕+替代方法」順序展現誠意,一開始先穿插道歉的緩衝作法,提出理由,盡量將拒絕的結論放到最後再說。
比如被要求加班時,可以說「很抱歉(道歉),感謝主管肯定我的能力(感謝),但因為要接孩子下課(理由),所以沒辦法加班(拒絕),但應該可以在明天中午前完成,這樣可以嗎?(替代方案)」回應。
西恩後見
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之前在書店看到的時候,都是包膜包起來的,全書雖然很厚,但是是以五大主題,86個小篇章介紹作者的方法與觀點,由於每個小篇章都是獨立的,所以讀起來的負擔不會太大,但是也因此會有面面俱到卻不夠深入的感覺,適合作為一本追求輸出效果的入門書,因為可以在裡面一次了解許多方法與概念。
從開始寫讀書心得後,西恩也感受到輸出帶來的成果,在輸出過程中,從中擷取對自己有幫助的觀點,同時也是強迫自己重新整理讀後心得,並在每次輸出過程中,強化對該領域的知識,最後才能慢慢強化閱讀的速度,輸入與輸出是相輔相成。
文章一開就提到作者每天更新臉書、Youtube等,西恩還特別上網看了作者的Youtube影片,有些場景雖然是在路上發表的心得,相對簡單,但能夠每天持之以恆是相當不容易的事,更何況在如此高產出狀況下,還能保持一定的休閒娛樂與生活品質,除了夠努力外,還得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式,才能讓時間花在刀口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