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》是由海豹部隊退役軍官喬可‧威林克(Jocko Willink)和萊夫‧巴賓(Leif Babin)撰寫的管理書籍,一共有贏得戰事、作戰法則、持續勝利三部,每部四章,全部共十二章。
書中每個章節都是以海豹三隊的「布魯瑟任務小組」(Task Unit Bruiser)的戰場經歷–領導原則–實務應用的結構撰寫,因為作者退伍後創立了領導與管理的顧問公司,所以實務應用方面,是以他們如何把海豹部隊的領導心法,運用在指導民間公司的例子,這樣才不會讓人有「軍隊的領導可以適用於民間公司嗎?」的疑問,也讓書中的內容更具說服力。
這十二個章節包含「絕對責任、沒有糟糕的團隊,只有差勁的領導者、相信任務、拋開自尊、掩護與行動、簡化任務、判斷狀況的緩急輕重與執行、釋出指揮權、審慎計畫、向上和向下領導並重、臨危不亂、有紀律就能享受自由」等,這些從戰場得來的領導經驗,讓海豹部隊成員可以在險惡的環境中全身而退,同樣的也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,西恩整理出書中關於領導的重點,供大家參考。
一、沒有糟糕的團隊,只有差勁的領導者-絕對責任(Extreme Ownership)的重要性
絕對責任是本書的核心,概念就如字面上所表達的,領導者必須對團隊的每件事有責任感,承認錯誤與坦然面對失敗,扛責,並擬定致勝方案。
簡單來說,要把矛頭指向自己,而不是別人。很簡單嗎?很難。
例如,如果是部屬犯了一個實在是跟自己關聯不大的錯誤,或是部屬真的表現太差呢?
那也是先檢討自己,思考是否在戰略目標、執行戰術、訓練或是資源方面出現問題。如果部屬表現未達到團隊水平,那領導者必須訓練或是開導他們,如果還是無法改善,那就要請他們離開。
「絕對責任」,絕對是非常知易行難的四個字,領導者要做到完全扛責,並不容易,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在職場遇到的狀況或是主管就知道。有時因大環境變化、運氣不佳、部屬犯錯,忍不住想把失敗的原因歸咎這些原因,不過書中提到一個重點,當領導者建立「絕對責任」的典範後,將會塑建優良的組織文化,讓這個觀念慢慢傳遞給其他成員。
書中提到兩個例子,第一,在一次任務中,發生誤擊友軍的事件,而會發生這樣的事件,當然是集合了溝通失誤等許多方面的問題,在最後的檢討會上,作者問了現場所有成員「誰要為行動失敗負責?」當狙擊手、無線電手、作戰指導員陸續承認自己的錯誤後,作者說:「此次行行動失敗只能責備一個人,就是我,我是指揮官,該為整個行動負責。」作者用實際例子,展現絕對責任的態度,沒有用任何藉口推託他該負的責任。
第二個例子是,在某次海豹部隊訓練中,有兩組特別引人注目,第二組在每次競賽中幾乎都奪冠,第六組幾乎都吊車尾,第六組的組長認為之所以他們會吊車尾,是因為他們的成員素質較差,運氣不好,於是教官把兩組組長互換,結果在接下來的比賽中,換成第六組開始獲勝,第二組則位居第二名,與第六組互有拉鋸。所以,如果領導者認為團隊不好,那很有可能問題不在團隊,在於自己。
作者認為,團隊的績效只有成效卓越跟成效不佳兩種,當海豹部隊被安排在惡劣的模擬環境時,最終決定成敗的關鍵幾乎都是領導者的態度。表現好的海豹小組其領導者會拋開自尊,找尋建設性的批評;反之,表現差的海豹小組領導者會檢討其他人,導致團隊效率不彰。
二、相信任務,讓大家知道命令的出發點
相信任務,這點尤其對中階幹部更是重要。
書中舉的例子是,美軍的高層,希望在伊拉克的海豹部隊可以跟當地軍隊一起執行任務,如果你是海豹部隊,願意嗎?
相信大家都不願意。
如果可以選擇隊友,比起同甘共苦,一起經歷高強度的海豹部隊神隊友,又有誰會選擇戰力低落的伊拉克友軍豬隊友呢?但作者分析高層下這道命令,有其戰略上的意義,希望可以藉此強化伊拉克軍隊的素質,達成由伊拉克軍隊守護伊拉克地區的終極目標,這樣的話,雖然現在的他們會很累,卻能讓更多美國大兵平安回家,或是讓伊拉克平民免於摧殘。因此,雖然一開始作者也抗拒這道命令,但在分析過後,他成功以此說服了海豹部隊的成員,去執行這項任務。
高層領導者、中階幹部與基層部屬,因為位置的不同,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。身為中階幹部,如果連自己都對命令產生質疑,就不可能帶領團隊完成任務,因此,必須區分當下的「戰術任務」,和了解這個「戰術任務」對於達成戰略性目標有何幫助,如果還是找不到答案,那就要向上提出問題,直到了解「為什麼」。
重點就在於這個「為什麼」。很多時候,上下級產生的矛盾與衝突,都來自彼此對於「為什麼」的認知不協調,可能導致對公司整體是有幫助的措施,在沒有說明清楚「為什麼」要這麼做之後,到了執行單位就變成了一道道的苛政,最終引發反彈。
而這作者也在許多類似案例中,詢問當事人「某某某下這道命令(或是做這件事),難道是故意要讓整個團隊垮掉嗎?」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,作者運用這個問題,讓當事人得以進一步細思命令下達的初衷為何,以及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。某種程度來說,這樣做也是落實向上管理,透過自己的折衝,說明「為什麼」,讓下級能夠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,這樣團隊的成效好,不用明說,自然也能突顯自己的績效。
三、判斷狀況的輕重緩急與釋出指揮權
戰場上有數不清的問題產生,如果一次要處理掉這些問題,是不可能的事。商場上或許遭遇到的問題不會致命,但同樣具有成敗壓力。
海豹部隊面對這些高張力且緊急的狀況,比如你有一位成員從二樓摔下去,但是最快到二樓的室外樓梯被設置炸彈,但是通往一樓的門卻鎖住,但最慘的是,此時有伊拉克武裝團體對海豹部隊發起攻擊。面對接踵而來的突發狀況,海豹部隊必須判斷狀況的輕重緩急與執行,他們有口語化的原則,那就是「放輕鬆、洞悉環境、作出決定」。
作者分享要落實「判斷狀況的輕重緩急與執行」,有個特別有效的原則,那就是在即將發生問題前,早一兩步思考,並透過審慎的應變計劃,預期可能發生的挑戰,並在發生前先做出反應。
但要能夠預判這些問題,除了審慎計畫外,領導者得適時釋出指揮權,充分授權其他幹部在職責範圍內執行任務,這樣領導者才有辦法在關鍵時刻退一步思考,而非迷失在枝微末節裡,而當領導者能夠先預判狀況並思考因應之道,並將應變原則告知所屬時,一旦狀況發生,大家自然能迅速執行。
西恩很喜歡書中一個例子,在海豹部隊某次營救人質任務中,突擊隊的指揮官給了大家三個執行任務的重點,最後地面指揮官更近一步簡化這三個重點,告訴大家「如果你們必須開槍,切記打的目標是壞蛋。」領導者給了原則後,最後大家就要依據這個原則,視臨場狀況做出最適切的反應,畢竟領導者也不可能鉅細彌遺指揮所有事,適時釋出指揮權,有其必要性。
西恩後見
看為這本書後,西恩認為「絕對責任」最大的難處,在於承認自己的錯誤,儘管這個錯誤是一開始你覺得不是自己造成的。但有了「絕對責任」觀念,逐漸地,會讓自己在面臨問題的第一時間,先思考自己是否還有哪修地方沒做好,以及有還需要改進之處,而非指責他人。這部分跟《問題背後的問題》提到,以How跟What對自己提問的概念有點類似。
西恩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,有位主管認為他的一位非常精明能幹的部屬在跟廠商溝通時,時常沒經過他,就直接跟廠商做了一些決定,因而可能造成公司損失。
如果你是主管,會怎麼做?很生氣找這位部屬,斥責下次不可這樣嗎?應該還有更好的方式。
作者問主管,那位部屬是故意搞砸的嗎?還是他做的決定是對公司有幫助的?主管認為那些決定是當下最好的選擇。在確認這點後,作者請主管扛起責任,承認錯誤在自己,並告訴那位部屬,「我們團隊因為我的疏忽犯錯,是我的責任,針對這些程序如果沒能遵守,會造成公司損失。你是一位技術超群的鑽井監督,懂得比我多。而要確定你了解在我們的工作範圍中,哪些決定必須經過我,絕對是我的責任,從現在開始我會做改進這點,確保這些事不再發生。」
站在部屬立場,聽到主管這麼說,想必聽起來心裡舒服許多,甚至帶點愧疚。如果是聽到主管斥責,那可能會導致衝突。主管帶著「絕對責任」態度,另一方面,先承認自己錯誤,也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果,降低別人的敵意與防衛。
不過「絕對責任」不代表只是一味檢討自己,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方法讓團隊更好,書中也提到所謂的標準不是你講了多少,而是你能容忍到什麼程度,如果未達標準能被接受,又沒人需要承擔責任,那未達標準的表現就會成為新的標準,未達標準不見得會立即產生嚴重後果,但領導者得運用方法,讓團隊能達到預期水平。
西恩很高興看完這本書後,馬上有了運用的機會,在一次高階主管與會的會議中,西恩的部屬提出了,執行專案時公司有哪些還需要改進的地方,輪到中階主管西恩發言時,一開始直接說明,「如果這次專案有哪些部分沒能做好,讓大家執行上產生窒礙,身為部門主管的我負全般責任」。不用想為什麼部屬要在會議放砲,先思考確實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做更好的,一樣的會議,思考的角度不同,不僅讓自己心情差很多,後續處置方式也會更正面。
